• 日期:May 17, 2022    作者:    阅读:    字体:/ 大    小 /

     

西纺记忆——管理学院发展回顾


1984年十月,我来到西北纺织学院管理教研室任教。当时管理教研室隶属于纺化系,只有十几位教师,其中老教师不到十人,刚毕业留校的本科生有八人(七七级三人,七八级一人,七九级四人)。在校学生共两个班,一个纺织系统管理干部培训专科班,一个当年首批招收的本科班。时隔三十多年,现在的管理学院已经发展成一个教师上百、学生数千的大型教学单位,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成就在学校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管理学院的发展和我们国家这四十年的发展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早期进入这个单位亲身参与发展过程的我,那些生气勃勃不断探索前行的过往让我记忆深刻,其中学院发展初期在教学方面对年轻教师进行系统扎实的培养,通过各种实践方式促进其快速认识所在行业及其企业的做法,我认为是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条重要经验。正是因此一批批年轻教师迅速成为管理学院的中坚力量,一届届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凭借踏实肯干的作风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好评。故在此本人重点回忆管理系时期教师培养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同事们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师生们密切交流教学相长的点滴往事。



一、 青年教师培养

记得本人刚入校时,管理教研室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力量却远远跟不上,急需年轻教师登上讲台承担相应教学任务。但是教研室并没有直接把刚毕业的年轻人推上讲台,而是通过安排做老教师的助教等教学辅助工作锻炼和提升其教学能力,最后经过试讲等筛选环节才安排正式教学任务。当时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方举措助力青年教师扎实成长。一是指派一位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环节。我的导师是王享海老师,他指导的非常认真,我的第一份讲稿就是在他的指导下一遍遍修改后完成的。二是为了减轻初次上课的压力,给青年教师首次分配的教学任务都是学时量较小的选修课或外系的公共课。记得我第一次承担的主讲课程是给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开的“企业管理”,总课时32。那一学期我就上了这一门课,所以准备很充分,课堂讲授效果不错。我还自己联系了信号厂,课下带学生去参观成组工艺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家积极性很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被带动起来。第一次上课取得成功,对年轻教师的鼓励非常大,同时也能促使其踏实做好课程准备,保证授课质量。

其次,提供各种条件促使年轻教师联系企业实际。例如,尽可能安排年轻教师下企业了解行业状况。当时年轻教师每学期都要带学生去纺织厂参观、调研、实习,我来到纺院不到三年,就把西安咸阳的主要纺织厂、印染厂、色织厂和丝织厂跑遍了,对陕西纺织行业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系里还安排年轻教师带学生到广州、上海、江苏等外省市的纺织厂实习,这样对纺织行业的了解就更为全面。还有就是老教师带着年轻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咨询工作,一方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服务,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我当时就参加了多家市属纺织厂管理咨询工作,第一次做助手,从第二次起就开始担任咨询小组长,负责一个专项咨询任务。这项工作不仅全方位锻炼了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帮助其建立起与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合作的联系通道,为其以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奠定了基础。再有就是安排年轻教师参加企业的职工培训活动,其中有给纺织厂电大班、夜校班以及干部短期培训班上课,也有与东郊军工企业合作指导厂办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等。参加这些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了提升教学水平的实训机会,我第一次指导毕业论文就是承担管理教研室与光机厂职工大学合作的任务,当时我们自己的第一届本科生还没毕业,这次为企业的服务为我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积累了宝贵经历和经验。

再次是要求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这项工作对年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意识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助其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我当时担任第一届管理本科班班主任,作为老师负有指导学生们学习和生活责任,但和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我指导参与鼓励他们的活动,与他们谈心讨论学习和成长问题,也力所能及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我们共同努力将这个班级建设成为学校的双优班,我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毕业后在自己工作岗位发展的都不错,有一部分还相当优秀。更重要的是几年的相处我和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我们还有联系。这是我非常自豪的年轻时期的职业成果,也是我热爱教师职业的最初动力。所以,我觉得管理教研室当时安排年轻教师做班主任是非常正确的培养方式。

最后是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尽管当时管理学院小的只有一个教研室,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教学管理方面也有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例如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年轻教师课堂教学问题指导等,教研室就安排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做这些工作,我也被安排作了一段时间的教研室教学秘书。这个工作琐碎也没有报酬,但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尤其是老教师们对待教学文件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精神使我收益颇丰。记得当时收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闫旺贤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和牛映武老师的《运筹学》教学大纲详细,格式规范,笔迹清楚,就连稿纸也是统一的方格稿纸。这让我非常敬佩,也为我做好教学文件树立了榜样。另外,做教学管理工作也帮助年轻教师熟悉了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正是由于当时教研室采取了上述各项正确稳健的培养措施,年轻教师很快就成长为本专业的教学主力军,支撑和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发展。以后管理学院陆续通过毕业生留校、引进的方式扩大教师队伍,在培养新人时仍沿用其中一些做法,所以正确的培养年轻教师正是管理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



二、 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工科院校内的管理专业,管理系在本科生的培养中非常强调学生必须要有纺织专业知识,要了解纺织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表现为两点,一是将纺织工艺、服装工艺等课程列为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二是从一年级新生去纺织厂参观开始,每学年都有深入到纺织厂生产车间的实践活动。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工厂正式上班,不仅要跟着工人师傅轮班,还要学会接线头等工种的基本操作,真正体验到纺织产品生产的不易,以及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到毕业实习时,学生们直接被分配到各相关管理科室,跟着师傅了解管理过程。除过这些规定学时内的实习,一些班级活动也安排为到工厂参观,或者请工厂管理人员做讲座。学生们也和工厂的团组织建立联系,共同组织一些活动。这种与工厂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不但使学生们了解了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培养了对纺织行业的感情,为毕业后进入纺织企业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奠定了专业优势,也成为了受企业欢迎的懂行业的毕业生。


三、 结合行业状况开展科研

我们学校最初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科院校,且行业特色非常突出,故在建校初对教师在科研方面要求不多。当时管理系承担的各级政府的纵向研究课题很少,九十年代以前只有两项省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但与纺织行业及其企业有关的横向课题较多,这与系里当时安排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企业实践活动有关。这些实践活动既包括参加西安市经贸委组织的企业咨询工作,也包括到企业进行各类培训,带学生去纺织厂实习等等。其中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的企业咨询工作,不仅使我们深入了解到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促使我们将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协助企业制定相关对策。到企业去实习和进行职工培训,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实地调研机会,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生动的信息资料,也为教师和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合作提供了机会。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既训练和培养了其立足行业舞台明确科研出发点的能力,也为以后承接纵向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我本人的科研经历就是这样开始的。在多次参加为纺织企业服务的合作项目后,我顺利地申请到了西安市科技局、省哲社基金和省科技厅的研究项目,这些都和纺织行业发展有关。在主持研究了各级各类纵横向研究项目后,又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种结合行业特色,深入企业实地也是我们这种行业背景院校突破科研瓶颈的正确选择。



四、 师生关系平和密切

管理系最早的学生是纺织系统的企业干部专科班,这些学生都是成人,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平等,没有明显的师生间隔。特别是和年轻教师在一起时,大家年龄相仿,各有互相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关系更像是朋友。到本科生时,老师们对待学生也延续了这种特色。记得当时我们带学生下厂实习,每天和学生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周末休息也和学生一起逛街。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学生们经常会到老师家里串门(年轻教师就住在校园内的单身宿舍里),早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操场跑步,晚上一起在教室备课写作业。师生之间交流自然无隔阂,同学们无论是学习方面,班级管理方面,还是谈恋爱,家庭遇到困难等生活方面的事情都会找班主任谈。这种平和密切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面都有非常积极地正面影响,所以班级管理也比较轻松。



五、 印象深刻值得铭记的管院过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管理学院已经由最初的十几个人的教研室发展成现在上百人的大学院,这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成果之一,也是管理学院所有教职工不懈努力的回报。在此发展中,管院人的乐观互助和敬业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今日回顾仍觉得亲切温馨。

简朴互助的集体旅游。那还是只有一个教研室的时候,周末大家集体参观临潼兵马俑考古奇迹。我们一行十多人(含大小家属)坐的是公交车,带着自备吃喝,热热闹闹出发了。到景点后互相关照买门票,中午坐在树荫下共同吃自带干粮。看我抱着女儿累了,有的老师就帮我照看。有的老师的父母年龄大了,大家就多休息一会。一天的旅游花费不多,教工和家属无论老小都玩的满意尽兴。

教研室里的新年聚餐。那几年放寒假前全系都有一次聚餐,这是在教研室里举行的各显神通的厨艺盛会。有的人会烧鱼,有的人会炒肉,都会在这时大显身手。包饺子,煮元宵,嗑瓜子,还有跳舞,热闹非凡。聚餐中大家说说笑笑,聊家长里短,也谈体会经验,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新年聚会一样。

坐拖拉机蹦蹦车的实地调研。那是我们营销专业承接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西安市童装市场分析》,当时我们专业只有三位教师,吴云燕、许益锋和我。项目经费很少而且也没到账,但是热情高涨的我们却毫不犹豫开始前期实地调研工作。销售方面跑市内的商场、批发市场,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就去了。生产情况需要跑郊区的童装生产厂,出租车成本太高,又不通公交车,我们就因地制宜,有什么低成本交通工具就坐什么。许益锋去北郊坐了拖拉机,我和吴云燕去东郊坐了蹦蹦车,返回时搭了厂家的面包车还沾沾自喜。虽然辛苦但获得了扎实丰富的资料,研究报告受到了委托方的肯定,就什么都值了。

严谨认真的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获取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整个过程的确不容易。我们第一次组织抽样调查时,是为一家公司委托的西安老年市场研究项目收集资料。当时也没有经验,就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要求严格进行。课题组的几位教师加上研究生,五六个人首先集中在教研室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十几个问题的问卷竟然讨论了两天。在选择调查样本时先按照分群抽样方法抽取要调查的居民区,具体采用乱数表随机抽取样本,然后又采用单数门洞右手户的原则确定被调查的居民户。实地调查时选择营销专业三年级同学作为调查员,对他们进行了专门培训,还安排了现场督导,事后回访,等等。整个过程非常辛苦,但老师同学都很认真。记得有的同学第一天一张问卷都没有完成,晚上回来汇报时很自责,第二天再坚持上门调研取得成功后激动地给我汇报他的做法。那次调研老师同学都有很大收获,老师们积累了收集一手资料的经验,学生们通过上门调研过程中获得了与人交流的自信。这严谨辛苦的第一次为我们开展后续的市场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也为培养学生找到了一条途径。


有很多事情值得回忆和总结,西北纺院管理教研室快速发展为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本身就是在一批批教师真心付出、一届届学生成长毕业中收获的成果。这里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很多愉悦的往事。我只是想到了在管理学院早期工作时的一些过往,那时候我们要完成的各种考核指标不多,但大家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好学生的初心却真正是由心而发。条件比较艰苦,工作热情则很高涨,因此我的记忆更深刻。关于管理学院中期、近期发展的回忆和总结,我会尽力继续。学院已经发起了这一活动的动员令,同志们一定会从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丰富这个记忆宝库。我祝愿这次活动取得成功,也期待看到大家精彩的记忆。祝愿这些西纺记忆为未来的西安工程大学发展做出贡献。


成爱武

2021.7


(撰稿:成爱武,审稿:徐焕章)

上一条:【师说】点滴往事,见证管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下一条:【师说】管院记忆·序言

/ 打印 /    / 关闭 /